为推动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服务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产业发展效能,以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为依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相关创新团队联合山东省无棣县人民政府,于10月22日,在我县召开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现场观摩与研讨会”。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作处处长陈常兵;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桂峰;山东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苑东鹏,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党委书记、所长赵海军;滨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杜玉杰;滨州和东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科学院的负责人、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部分岗站成员和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相关课题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涛,县领导窦彭波、袁庆;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了观摩活动和研讨交流。
观摩会现场在西小王镇高质高效棉花生产基地举行。会上,西小王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汇报了西小王镇棉花产业发展情况;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涛,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苑东鹏先后致辞;随后到西小王镇世耀集团大田机采棉品种展示和机械采摘作业、棉花加工生产线进行了观摩。重点观摩了示范区耐盐碱棉花新品种的结铃吐絮、机械化采收等关键技术生产效果。相关专家介绍了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经作所与无棣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企业开展盐碱地宜机型棉品种筛选、农机与农艺融合、良种与良法配套等关键技术攻关示范情况。会议组织专家对适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种植的宜机型棉花新品种进行了现场评估与测产,机采棉田吐絮、脱叶效果良好,达到了机采要求。
据悉,无棣县地处黄河三角洲棉区中心,可利用盐碱耕地资源丰富,植棉历史悠久,常年植棉面积稳定在 10 万亩左右,是传统的优质棉种植大县,先后被列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产棉大县、国家级棉花制种大县。西小王镇作为全县植棉大镇,全镇植棉面积常年稳定在6万亩以上,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是一项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成功获批全国、省、市三级“农业产业强镇”。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国家及山东省棉花生产支持政策,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专业科研团队,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棉企业,在棉花新品种引进筛选、先进植棉技术示范落地、配套设备投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探索,为以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黄三角棉花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县城召开的交流研讨会上,市政府副市长杜玉杰致辞;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经作处处长陈常兵、省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桂峰先后讲话;研究员张军汇报了相关情况;随后作交流发言。
杜玉杰在致辞中说,滨州是植棉大市,拥有面积广阔的盐碱地、悠久的植棉历史和传统,广大棉农积累了丰富的植棉经验。近年来,全市上下全面落实棉花生产支持政策,推广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和机采棉种植模式10万亩以上。大力实施秸秆还田,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棉田环境不断改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探索发展棉饲两熟生态模式和棉菌轮作模式,土地产出和棉农收益不断提高。
杜玉杰表示,滨州是用棉大市,纺织产业起步早,产业链条完整。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家纺服装企业133家,年纺纱能力61.7万吨。打造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优势明显、前景广阔。滨州市将以此为契机,锚定服务小农户和大产业的目标,持续做好主体培育、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典型示范等重点工作,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积极推动棉花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开拓具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滨州路径”,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出滨州贡献。
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产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为推进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打造可复制的样板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可行的措施。
中国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研究员介绍了我国棉花产业形势,强调了内地棉花优势产区的适度恢复发展是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安全的重要措施,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区棉花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恢复和发展黄河流域棉花生产、维护国家棉花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并呼吁广大棉花科技人员顺势而为,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作处陈常兵处长介绍了目前国际棉花贸易及其对我国棉花种植布局的影响,指出内地棉花生产适度恢复发展是国家重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战略要求,农业农村部和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将支持“产学研”合作和全产业链创新,探索以适度规模化和全程机械化支撑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高质高效发展模式。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推动以全程机械化为支撑的黄河三角洲棉区棉花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和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内地棉区棉花生产的适度恢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士东 范晓慧)